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师的干预现状调查报告

2022-04-21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2-04-21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了解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师的干预现状。方法 通过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及SCL-90对小学生及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另通过自编的教师干预问卷了解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现状。结果 接受调查的826名小学生中,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总数达73(8.8%)人;接受调查的初中生324人,心理不健康的人数为58(18%)人;接受调查的高中生的人数为284人,心理不健康的人数达到63(22.2%);教师干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教师为387人,就父母离异,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这一问题,教师选择从来没有关心过此类事情的占87.9%,教师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的占79.1%。结论 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加大关注的力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干预的意识以及具体的行动落实均不令人满意。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干预

  一、研究的缘起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已有大量研究成果问世。纵观此领域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某一特定群体的多;二是,大样本、多层面的研究偏少;三是,心理健康干预的定量研究不多。本文旨在通过对扬州地区中、小学生多个年龄阶段群体大样本的实证研究,确切地把握当前不同群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干预的状况,最终达到调整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扬州市在校中、小学生为被试,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的小学、初中、高中各3所,分别为重点、普通和农村学校。总体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80份,回收率为98.89%,有效问卷1780份。教师问卷发放500份,回收387,回收率为:77.4%,有效问卷387份。

  2.2 研究工具

  2.2.1 Rutter儿童行为量表

  该问卷分为行为问题(A问题)和神经症问题(N问题)。问卷评分为三级:0分:指从未有这种情况;1分:指有时有,或每周不到一次,或症状轻微;2分:症状严重或经常出现,或至少每周一次。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总分的最高分为52分。根据原量表及我国试测情况,教师问卷以9分为临界值。凡等于或大于的被评为有行为问题。其中,如果A行为总分大于N行为总分,则归为A行为;反之,为N行为;评分相等者则为M行为[1]。

  2.2.2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外的教育研究中被广泛使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由被试从1无症状到5严重在五点等级上进行评定。

  2.2.3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总共15个项目,目的在于考察教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及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的干预程度。每题4个选项,按照1-4等级反映教师干预的态度和行为,选1的干预最差,选4的干预最到位。

  2.2.4施测和资料处理

  以学校为单位,采用统一指导语施测。采用SPSS (11.0)进行数据的录入、审核、管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单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

  三、结果

  3.1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表1Rutter量表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n=826)

  项目 A问题 N问题 M问题 总数

  检出人数 16 50 7 73

  百分比 2.0% 6.0% 0.8% 8.8%

  表2 SCL-90量表初中、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人数统计

  初中(n=324)高中(n=284)

  初中生检检出率高中生检出检出率

  出人数(%)人数(%)

  躯体化3912.0%4616.2%

  强迫症状11736.1%15052.8%

  因人际敏感8125.0%10537.0%

  抑郁5818.0%7526.4%

  焦虑6420.0%7325.7%

  敌对9027.8%9132.0%

  恐怖5517.0%7125.0%

  子偏执7623.5%8931.4%

  精神病性4714.5%6121.5%

  其他6018.5%7426.1%

  心理总分5818.0%6322.2%

  3.2初、高中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表3 初中生、高中生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M±S)

  项目 初中组(n=324) 高中生组(n=284) 全国青少年组(n=781)

  躯体化 1.40±0.47* 1.50±0.53 1.34±0.45

  强迫症状 1.82±0.58 2.04±0.59 1.69±0.61

  人际敏感 1.68±0.59 1.88±0.65 1.76±0.67

  抑郁 1.54±0.53 1.72±0.59 1.57±0.61

  焦虑 1.55±0.51 1.72±0.60 1.42±0.43

  敌对 1.71±0.67 1.78±0.70 1.50±0.57

  恐怖 1.47±0.53 1.60±0.59 1.33±0.47

  偏执 1.58±0.55* 1.75±0.61 1.52±0.62

  精神病性 1.49±0.70 1.62±0.52 1.36±0.47

  注:表示P<0.01, *表示0.01

  表中,初中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五个因子上与全国常模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在躯体化、偏执因子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高中生与全国青少年组相比,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九个因子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

  3.3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状况

  调查中,就父母离异,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这一问题,教师的做法中选择从来没有关心过此类事情的占87.9%,选择经常主动与该学生沟通交流并了解其心理需求的占1.6%。

  当问及学生有心理问题或遇到他们不能面对的压力时,作为教师会鼓励他去进行心理咨询吗?29.4%教师回答不会,4.7%教师会鼓励学生去,仅仅有0.8%的教师回答愿意陪同其接受咨询,另有64.9%回答不一定。

  教师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的占79.1%,认为可有可无的占18.2%,认为比较有必要的占2.1%,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0.0%。

  教师认为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必要的占78%,认为可有可无的占18.6%,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2.8%,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0.5%。

  77.5%教师认为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没有必要;21.0%的教师认为可有可无;有1.0%的人认为比较有必要;仅有0.5%非常有必要。

  学生的亲人不幸去世,学生的情绪非常低落,暂时无法专心学习教师选择的做法中:78.4%从未在意这类事情,13%不去主动干预,相信学生自己能适应和调整过来,7.5%认为如果学生有需要,自己会帮忙,1.0%表示会主动找学生谈话,帮助其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

  学生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平时很少与他人交流, 77%的教师回答:不太关心这些事情,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上,19.9%的教师认为这个和各人的性格有关,教师不能做任何改变,2.1%的教师认为自己会与班主任交流,让班主任与学生交流,1.0%的教师选择主动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多方帮助他,锻炼其讲话的能力,使之渐渐学会与他人交往。

  当教师听到学生说:考砸了,我都不想活了。之类的话语,71.4%的教师认为,这种学生思想太消沉,经不住考验,没有必要在他身上浪费时间。26.4%的认为这属正常现象,考不好都会出现的情绪,只是随口说说的。2.1%的会鼓励学生下次努力,争取考好。0.3%的教师愿意倾听对方的倾诉,接纳而不做任何评判,鼓励他寻求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对危险性很高的,立即采取措施,陪其去心理卫生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四、讨论

  4.1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调查8.8%的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初中生中1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22.2%的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当前扬州市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纵观以往的研究,学者们认为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减负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仍然很大。分数大排队、倒计时、限制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仍是一些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法宝。结果来自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全部压力最后都压到学生身上。在这样的重压下,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如过度紧张、焦虑以及因过度焦虑引起的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对考试的极度厌烦和对考试结果的过分担忧,因过度紧张而导致的暂时性遗忘,因长时间的压抑而产生的极度烦躁与冲动,也有因对考试缺乏信心而对考试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因此表现出的逃避行为。其次,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比如部分教师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过分看重分数而忽略其他,与学生交往时居高临下。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心理不够健康的表现,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2]。

  4.2针对教师的干预现状,提出建议

  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必须加强学校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也有所行动,但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从调查的现状来看,学校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充分认识,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调查中77.5%的教师认为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没有必要,79.1%的教师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没有必要的。究其原因,我想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一、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二、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工作的了解;三、目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3]。

  为此我们建议: (1)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卫生工作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讲座,加强学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以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以及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支持[4]。(3)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在专业技术上能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Rutter儿童行为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56~59

  [2]高平.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6~80

  [3]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基础教育,2019,1(2):8~10

  [4]徐帕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19,19(7):513-515

liuxuepaper.com

本文地址: http://m.liuxuepaper.com/zw/124824.html

[相关推荐]
上一篇:教研员述职报告范文【三篇】 下一篇:行政助理实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