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菊花的诗句

2022-01-19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2-01-18

  重阳节是赏菊的佳节,你知道关于重阳菊花的诗句吗?下面作文地带网作文地带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重阳菊花的诗句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关于重阳菊花的诗句

  1、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九日示大圆洪智》 宋·陈与

  2、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唐·廖匡图

  3、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

  4、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九日雨中》 唐·徐

  5、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6、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 宋·赵善括

  7、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 唐·徐铉

  8、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9、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祐

  10、玉露霏凉木渐酡,每逢佳节惜年华。青山叠叠多归梦,白发萧萧不在家。触景漫思千古事,无钱空对一篱花。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九日书怀》 元·王冕

重阳节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3、<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4、<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

  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

  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

  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

  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5、<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6、<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重阳节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liuxuepaper.com

本文地址: http://m.liuxuepaper.com/zw/116121.html

[相关推荐]
上一篇:难忘的端午节400字范文 下一篇:2022清明节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