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学双语弊病多

2010-08-07学习总结

去年年底刚一同到国内,立即感受到全国的“英文热”。2007年,剑桥少儿英语考级炙手可热,全国8万少儿赶考;山东幼儿英语大赛,上千宝宝参与,大多数发音不标准,有的孩子操着山东腔英语,依哩哇啦说个不停,上海英语培训市场低龄化现象日趋明显,九个月的宝宝竟也出现在培训班中。随着明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学英语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我在北京某社区看到一群不满周岁的宝宝,在一名操着浓重菲律宾口音的英文老师带领下,高兴地做着母子操。课后,我问其中一位妈妈:“参加这样的班需要花多少钱?”她说:“每堂课(40分钟)200块,一年下来大概六七千吧,有的人上课多,差不多1万元呢!”我咋了咋舌,继续追问道:“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让宝宝学英文呢?”年轻妈妈说:“从小给他个英语环境,长大了学英语就容易了。”媒体也帮着造势,推渡助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让很多老外都感到诧异,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让这么小的宝宝学英语?! 
  100多年前,意大利就曾提出过在幼儿园里进行双语教学实践。多年后,世界教科文组织否定了这一做法。国际上对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有争议。我国教育部也从来没有提倡过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英语,更未提过在幼儿园开设英文班。专家们更是小心谨慎,因为“小儿一旦养成某种习惯,将来再改比登天还难”。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很多家长强烈要求幼儿园开办英语班。为了迎合家长和某些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纷纷上马英文班,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双语幼儿园,请不到“外教”的英文班里,很多操着中国腔的英文老师粉墨登场,教着这些正在咿呀学母语的娃娃们。于是,这帮娃娃们嘴里就会讲出一些谁也听不懂的“天语”。 
  近些年来,世界上各国对婴儿早期发展都十分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甚至有些成人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婴幼儿。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本土树苗和进口树苗》,有点像我国宝宝学英语的现状。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对夫妇在庭院里的最好位置上种了一株本土树苗。没过多久,两口子路过邻家宅院,看见他们的庭院里种了棵外国树苗。于是夫妇俩赶紧跑回自家庭院,在那棵本土树苗旁边也栽种了一棵进口树苗。本土树苗本来就很稚嫩,根还没有扎稳,现在又面临着进口树苗抢夺空间和养分,所以长得不是很好。而且进口树苗因为需要国内取之不易的进口肥料,因此长期营养不足,成长的速度比本土树苗更缓慢。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探究“人生最佳学英语年龄段”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孩子分成若干个组:0—3岁组;3—6岁组;6—12岁组:12—14岁组;14—18岁组;>18岁组,各组分别教授同一种英语。结果发现,12—14岁组的孩子学得最快,记得最牢。美籍华人杨振宁4岁学汉语、背古诗,有着深厚的母语功底。十二三岁去美国留学。他把中西文化交融后如虎添翼,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前几年才去世的106岁的宋美龄,12岁赴美上学。她是第一个在美国国会上用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说服美国人当场捐款支持中国抗日的亚洲女性。 
  近几年,“中国的小海归们”频频出现在国内举办的各种英语大赛中,他们凭借着2—6岁母语学习关键期生活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学得了英文,屡战屡胜,他们往往是低龄组的冠军优胜者。不幸的是,他们用汉语交流起来就比较困难了,甚至有些中国小孩根本不会说汉语! 
  国外研究者发现:婴幼儿出生时能分辨世界上所有语言的语音。但是,在接近周岁时,他们只对母语语音的分辨敏感度显著提高,而分辨英语语音的能力却明显下降。这就解释了,旅居海外华人的后裔,他们出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语言就会成为他们的母语。 
  通常来说,母语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无意识的习得。如果在单一母语的环境中进行双语学习,就会打乱这种规律,只会让孩子对语言产生混淆。汉语是我国惟一的官方语言,因此幼儿学习任何英语都只能在非自然条件下进行,即听收录音机、看电视或在课堂上学习。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无论如何模仿不出一句简单的话语。因为语言是在大脑、听觉和发音器官发育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婴幼儿进行双语教学不利于孩子的母语学习。而青少年学英语时,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母语,他的听声、发音器官发育到了成熟阶段,即使不懂句意,他也能模仿老师说出的复杂句子。  [page]分页标题[/page]
  因此学习英语的成效取决于各种原因,年龄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重要,更不是学英语的年龄越小越好。 
  我们都知道,幼儿教育比小学重要;婴儿学习比幼儿更重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发现:连胎儿都有学习能力。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更重要的还要得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养正于蒙,禁于未发”的观点体现了小儿启蒙阶段的学习要正确,要因势利导,切忌在婴幼儿的发育阶段,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强迫婴幼儿学习实用技能。英语充其量就是一个生活工具或生活技能。一个人生活中可以没有私人轿车,但不可以没有自己的双腿。前者是工具,后者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不会英语可以生活,但不会母语却会困难重重。英语能提升了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而母语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幼小的孩子不宜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更何况汉语英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如果没有条件学双语,宁肯只学母语。因为母语是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想,家长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是否拥有生存本领而非生活工具。 
  现在很多大学生英语很棒,但在母语表达上明显欠缺。2006年上海翻译资格考试中,居然有人把“富贵不能淫”翻译成了“富贵但不能性感”。很多留学生在国际商贸往来文件中,不是英语不懂,而是中文语句不通。逻辑思维不清的人比比皆是。几十年前胡适就说过:“当代教育家不非难留学生的国学程度,所以他们太妄自菲薄,不肯多读点国学书。他们在国外既不能代表中国,回国后也没有多大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智商的竞争,智商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积累得越快,对事物的理解就越深刻,人生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加速。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文化素质不高的人难以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归根结底,一切竞争部是母语的竞争。 
  在我国栽树育人,一定要先栽种适合当地的本土树苗。精心呵护,栽培剪伐,待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再引进外国树苗也不晚。 

本文地址: http://m.liuxuepaper.com/xuexi/seyy/4411.html

[相关推荐]
上一篇:小升初英语试卷 下一篇:巧妙激发孩子学习英语兴趣